“我妈妈呢?” 刘利萍
发表日期:2017/10/16 10:59:1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利萍 有845位读者读过
“我妈妈呢?”
——一个非婚生孩子成长环境的个案研究
一、不期而遇
从教也有几个年头,遇见了各种各样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氛围培养了不同的孩子,早就了孩子不同的成长历程,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这一年,班级来了一位特殊的孩子——晨晨,一名非婚生孩子,他的言行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今年因为特殊情况我不当班主任了,但也许是因为自身正好怀孕,有一种自发的母爱涌出吧,让我不自觉的想要走近他,了解他。怀着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的教育信念,我开始了对“晨晨”的研究,希望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尽量让这个孩子也能享受阳光的照耀。
二、理论补给
(一)研究前奏
怀着想要了解“晨晨”的心情,我自行先开始了研究的前奏工作,做到有所准备。
1.非婚生子女
这里的“非婚生子女”是婚生子女的相对概念,这两者之间依据生父母之间是否存有婚姻关系予以区别,各国法制大抵就婚生子女之定义明文规定,依反面推论得知何谓非婚生子女。在法律文献上,非婚生子女,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子女,未婚男女或已婚男女与第三人发生性行为所生的子女;无效婚姻当事人所生子女及经过丈夫否认为婚生子女的人;以及妇女被强奸后所生子女。或者说,男女之间因非婚姻关系所生子女都可以定位为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是法律用语,社会上常以私生子女称之,而这个称谓也是一般人所了解的称谓,其实这已包涵了鄙视与歧视的意思。现代非婚生事件已经牵扯到社会秩序公益等社会问题,非婚生子女的人权保护从无到有,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再到实有权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与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各国大多从法制上维护非婚生孩子的权利,探讨非婚生孩子的保护与研究,确保非婚生孩子的安全成长。
2.家庭教育
家庭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早期儿童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成员结构是否健全,家庭所处社区环境及邻里关系,家庭主要人物的社会身份、地位,家庭成员的品性、文化修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在儿童的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以消除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在上述诸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二)研究支撑
有关非婚生子女的研究,已有一些教育学者、社会学者进行了探讨。随着人的思维多元化,婚外性行为、未婚先孕等现象已经很普遍,这样的环境也就致使了非婚生子女的产生。虽然我国现行的法规对非婚生子女的一些权益有一定保护,但是现实呢,非婚生子女仍身处困境中,非婚生子女的人权保护比较薄弱,且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应该在人权保护的理念下通过各种立法和道德宣扬来保护他们的心灵, 关爱和帮助这一弱势群体,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教育环境。
三、走近了解
(一)从身边入手
认识了“晨晨”后,我开始对他进行观察,了解他的生活轨迹,以便确定访谈对象,准确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建设。通过观察,最终确定了6位访谈对象,分别是孩子自己、班主任、以前的班主任、同桌、大伯和爷爷。
(二)选恰当方法
因为研究的问题本质是想深入了解一个非婚生孩现状及造成的原因,并分析目前非婚生孩子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迫切需要,于是运用质化研究来研究这一个案,采用贴近日常生活的自然原貌,更加深入而又细致的去了解他真实的生活。现在社会强调人本的关怀,所以这种自然的研究方式能够细致的、针对性的分析孩子的限制,透过弹性的研究设计,搜集质的资料,探索一个非婚生孩子真实的生活现状。
(三)全方位搜集
因为想对一个非婚生孩子做深入且全方位的了解,全面地搜集资料是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在研究过程中,对孩子的追踪与观察,进入他的学习场域及生活圈,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引发的感触,达到深入了解主角的目的。而访谈是主要的资料搜集方法,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对谈,采用累积记录的方式,对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跟踪记录,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事实资料。
四、真实探讨
那些特殊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被接纳、被了解,甚至连自己的缺陷都能被欣赏,希望都能用向善的眼光看待自己。其实每个人向善的人,在前进的路上,都希望在造就自己的同时,成全他人。
(一)情景一:我们相遇了
第一节数学课,刚走进教室,班长就报告:晨晨还没进教室。很着急,我们分路去找他,找了好久没找到,当我再次回到班级时,发现他已经回来了,一群孩子整围着说他,他就任由其他孩子推他,耷拉着脑袋站在角落不言语。于是,安排班级孩子看书,将他拉到办公室了解情况。
想到刚才孩子始终沉默不语的情境,,这让我心中产生了不少疑虑。于是,我尽量温柔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他低声地回答:“晨晨。”我摸着他的头说:“你多大了?”
他仍低低地回答:“9岁。”
我又笑着说:“能告诉老师刚才干什么去了吗?”
他默默的吐了三个字:“倒垃圾。”
我又问道:“那怎么没按时进班级啊?”
他答道:“垃圾太多,我想弄好,耽误了。”
我说:“挺勤劳的嘛!我小时候可没有这么勤劳呢。”
听我这么说,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到他这样我拉着他的手,递给他2颗糖:“这是老师给你的奖励,你真是一个勤劳的孩子。”
他接过糖,又一次露出了笑脸。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相遇,这次简单的交流,感觉晨晨并不是难以亲近的,很多人对非婚生孩子都存在一个固有观念:非婚生孩子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性格一定很孤僻,或者很叛逆,无法正常地和外界接触。但是显然它并不是对每个个体都适用,我希望尽我所能刻画出一个非婚生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真正发现孩子的内心。
(二)情景二:我唯有沉默
体育课,全班轮流打乒乓球,我也跟去了观场。在场外,我时时注意观察“晨晨”这孩子。当我们对视时,他有时是微笑的,有时却是淡漠的,说实话,我并没有读懂他的表情所代表的任何含义。
秋意凉凉,孩子们都穿了运动鞋,而晨晨还是那双又脏又破的凉拖鞋,没有穿袜子,可见他家人并没有照顾好他的生活。
正当沉思时,一群学生围着体育老师在七嘴八舌地说话,我赶紧过去了解情况。
孩子们都在控诉晨晨,说他推了同学,还不服输。
体育老师再三询问,晨晨都不承认,班级争论不休,最后晨晨索性沉默起来,没办法请来了班主任。
班主任听大家讲了事情原委,而晨晨却一句话都没有说。班主任看到沉默的他,开始一顿教训,同学们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而晨晨依旧沉默。
看到此景,我有些懂这个孩子了,学校对他来说既非天堂又非地狱,他惟能用沉默来维护着自己的天地,在苍白的反抗之后,只能是更苍白的妥协。可是班主任也只是听了一面之词啊,难道群众的力量当真那么大吗?抑或是这孩子在班主任心中就是一个欠管教的孩子?
其实,当孩子感觉到即将被小孩刺及痛处时,他采取了最安全的自卫——沉默不语,因为没人能够理解他。没有人知道他沉默不语的背后有什么,也没有人关心他的想法,但这对他的心理是有影响的。
(三)谁来帮帮我
一天晚上,我接到了班主任电话,:“晨晨生病了,而且很严重。”
我急忙问道:“什么病?”
她说:“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现在在住院,但是家里好像没钱。”
曾听晨晨爷爷说:“他妈妈生下他之后就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过,我那不孝的儿子自从再婚后就再也没有给我们生活费,我一个六十几岁的老头子哪有能力去赚钱养小孩啊,真是作孽,这可能也是我们爷孙的命吧。”想起这番话,让我感到很难过。不过,非婚生孩子的特征之一就是贫穷,他们所承受的家庭经济压力很大。
想到这些,我接着问道:“他爸妈能拿出多少钱?”
班主任说:“他后妈不愿意出钱,而且家里确实也不是很富有。”
于是,我就和班主任商量:“我们能不能在学校组织依次募捐?尽力帮助这个孩子,毕竟他真的很可怜。”
通过募捐,得到了一笔钱,看到学校的用心,他爸爸感动了,也筹到了一些钱。在多方合力下,晨晨接受治疗了,最终恢复了健康。
在疾病面前,人都是渺小的,谁都无法左右生命,同时又觉得人是那么伟大,很多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包括他那之前没有尽到责任的爸爸,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可是我们应该想一想,一个在成长中的孩子生病是难免的,但又有谁能在他今后的生活中尽力去关心他的身体健康情况呢?
(四)我也有梦想
依次主题班会“我的梦想”,孩子们兴致高昂,都在彼此交流自己的梦想。
我问他:“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他显得很害羞,不说话,但看得出来他也是有梦想的,只是没勇气说出来。
我笑着说 :“告诉我吧,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现在正在努力着呢,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的啊。”
他低声对我说:“警察。”
我摸了摸他的头说:“很好的理想啊,能不能告诉老师理由啊?”
他很认真的说到:“警察是好人,会抓小偷。”
“真是有梦想的好孩子。”我真诚地对他说,他也笑了。
其实,不管什么家庭的孩子都可以有梦想,非婚生孩子又怎样,依旧可以有梦想,依旧可以实现梦想,只要有梦想,就都是快乐的。
(五)我想要抱抱
初春,乍暖还寒,吃过午饭到操场散步,一群孩子也在操场晒太阳,晨晨也在其中。于是,我走过去和他聊天,他当时心情不错,主动跟我聊了很多自己的小秘密。快上课了,我跟晨晨说:“孩子,老师马上要休产假了,估计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在回来,记得自己要听话哦。”
听完我的话,他竟然哭了,还拉着我不肯回去上课,非要抱我一下。那时我觉得他其实很简单很简单,只是一个需要人关心疼爱的孩子。
孩子是渴望情感的,是希望得到我们的爱的,只是恰巧晨晨在家庭里缺乏这种被呵护的感觉。当我们都能够给他爱和信任,当周围人都给他以情感关怀,他会越来越好的!
(六)我就是成绩差
考试成绩出来了,晨晨数学72,于是去了解了一下其他成绩,也都不理想。但是,感觉他也不是那种不能学的孩子,于是就找他来聊聊天。
我问道:“孩子,想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吗?”
他直接说到:“不想知道,肯定还是不好。”
我疑惑到:“你怎么这么说呢?”
他不说话,再三追问,他才开口:“我以前的老师说我肯定永远学不好,我这个样子不可能学好,所以我肯定学不好,肯定就这样了。”
终于明白为什么这孩子没有学习动力了,我也难以想象一个不被老师抱以期待的孩子究竟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学校里学习,因为孩子学习时很大一部分动力是来自于老师的期待和鼓励的,是渴望得到赏识和理解,每个学生也都需要老师的期待和鼓励。
五、深入分析
通过探讨,我或多或少地了解了晨晨的生活样貌,发现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可是晨晨却没有这样一个港湾。父亲的忽视、母亲放弃对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而爷爷的简单家庭教育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出现诸多问题,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就是没有正常家庭,没有爸爸妈妈照顾着,即便是得了病,也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从二年级开始,他已经开始独自上学放学,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每个家庭都会以孩子为中心,接送孩子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更别提每天会有爸爸妈妈帮他辅导作业、询问他每天在学校的情况了。
一次与他爷爷的交谈中,我知道这孩子很乖,不怎么爱说话,没人宠他,他也不哭闹。因为自己忙,也顾不上孩子的想法,基本从来都不谈心。所以,家庭因素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很多,他的不爱说话在我与他相处过程中就早已感受到了。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了父母的关心与教育,他就缺乏了父母良好的情绪、心境、理智等多方面情感因素和自觉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的耳濡目染与潜移默化,更造成了他生理、心理、安全、经济等诸多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忽略
从晨晨对学习的反应来看,他以前在学校的表现不怎么好。他的一些任课老师也反映他反抗情绪激烈、不遵守纪律,让老师头疼,经常被老师训。难道这就是他的真正形象吗?一个内心深处也许库存已久了一些冷漠与希望,决绝与妥协的晨晨似乎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了。对于他而言,我们老师真正尽到责任了吗?还是我们已经把他看成了一个最让人头疼的学生了。其实,老师们非主观意识的忽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他不良行为的产生,使原本就属于边缘人的非婚生孩子更加边缘化,他的不良表现让老师们更加不喜欢这个学生,他和任课老师似乎已经陷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了……不仅是老师,更有来自同学的疏远让他更加边缘化。
似乎在任课老师的心中,杨小雨就是一个思想上不求上进,行为习惯较差,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不好,无法达到学校基本要求的孩子。
在笔者看来,老师们非主观意识的忽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杨小雨不良行为的产生,使原本就属于边缘人的非婚生孩子更加边缘化,杨小雨的不良表现让老师们更加不喜欢这个学生,杨小雨和任课老师似乎已经陷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了……
(三)同学的疏远
晨晨的同座位曾对我说:“老师,晨晨和我们不一样的,他没有爸爸妈妈管,经常惹老师生气,身上还有股味道。和我们玩游戏的时候还会赖皮,我们老师都不喜欢他,还让我们少和他在一起玩。”
从同桌的话中,能看出和同学们的相处也不妙,我们所有人包括他的同学,都不知道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自认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好的孩子,都用自己的眼光去对待他,有谁想过一个10岁的孩子的心理,又有谁能真正关注杨小雨的内心想法呢?
在现实生活中,非婚生孩子处于社会边缘,被主流社会、主流人群所排斥,所不包容。对于晨晨来说,表扬和夸奖大多数时间和他无缘,他往往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讨厌自己,逐渐地对学习和这个集体丧失了兴趣,这样自然产生了对老师和同学的疏远感、冷漠感。班主任的忽略,任课老师的不恰当评价和同学们的疏远都是他出现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同时促使他更加边缘化。
(四)他人的负面评价
我们每个热你都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处于特殊成长环境中的孩子更为敏感。对晨晨来说,身边的人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由于目前社会对非婚生孩子仍存有负面评价,导致一般社会大众仍以异样眼光来看待非婚生孩子,使得非婚生孩子多多少少背负着来自社会歧视的压力。亲戚们给晨晨提出的要求就是不偷不抢,认为非婚生孩子不犯罪就已经很好了。周围人对杨小雨的主观评价与低期待并不利于他的成长。
六、温暖前行
其实,晨晨犹如一棵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所以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管理,对他的引导应该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
(一)给予孩子家的温暖
和晨晨的爷爷和大伯交谈过后,他们也发现了孩子教育的不足,也答应要多和孩子聊天,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孩子的爸爸,希望他也能真正做到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懂得孩子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为孩子撑起一个温馨的能够栖息的港湾。当然,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希望他能用积极的情绪培养孩子,让孩子也能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
(二)感受学校的热情
1.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处于不健全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时“不健康”的,肯定会有自我封闭的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走进孩子,用心交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让孩子释放自我,走出怪圈,重新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2. 把孩子真正当朋友
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用行动告诉他我们都爱他,让他感受大家真切的爱。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大胆走进班集体,和同学打成一片,让他知道他时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都需要他,增强她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3. 营造和谐学习环境
在不健全家庭中的孩子,他本身就有一定的负面情绪,而作为学校教育的老师们,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一特殊性,在面对这些孩子时,应该做到扬长避短,用爱的眼光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尽量让他的优点得以展现,而那些缺点应该在悄无声息中慢慢帮他改正,让他真正获得被尊重、被赏识。同时,作为老师,还要帮助他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这些非婚生孩子,由于环境所致,肯定会有一些攻击性行为或不合群行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帮助他融入集体,融入同学,让他真正敞开心扉,微笑面对每一天。要知道,我们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帮助,不是教育技巧的运用,而是生命的本质,是人性自然的流露。
当然,不仅是晨晨,非婚生孩子多少都会有否认、沮丧、焦虑、被遗弃、罪恶感、愤怒、缺乏安全感、不成熟或早熟等情绪反应和退缩、反抗、偷窃、攻击或破坏等行为表现,而我们需要在他们成长时,能理智、耐心、细致地对待他们,给予他们成长的良好环境。我们要相信,孩子都是最善良、最纯真的。只要我们真心相对,他肯定能感受到的,他们那些不良情绪终能被我们感化的。爱的路上没有捷径,唯有用心与努力,才能见证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争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