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博文(2)(蒋惠萍)
发表日期:2017/12/19 16:36:2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蒋惠萍 有618位读者读过
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并感受“天火”的可怕;理解富兰克林得出自己推论的过程,初步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富兰克林表现出的“细心、勇敢、自信”等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的形象。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解读雷暴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
预习后知道这里的“天火”是指什么吗?(雷暴)(学习暴 并与爆、瀑区分)
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指导读通读顺。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这一自然段扣住哪个词语来写的?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雷暴的可怕?
看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电闪雷鸣……积累有关词语看,
小结并齐读第一节。
2.是谁解开了天火之谜呢?(富兰克林)你了解富兰克林吗?交流课前预习。
出示富兰克林资料,师简单小结富兰克林他被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二、检查读书,整体感知
1.过渡: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俗话说,“书不读熟不开讲”,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指名读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正音——纤维 系 混为一谈 风筝等;辨析部分生字字形——劈、毙、等字形;了解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出示书后习题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并指导学生凝练成小标题。(板书:雷暴可怕 探究雷暴 避开雷暴)
3.根据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学着运用。
4.再次理清写作顺序。
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些标题,你发现了什么?(关于雷暴)这是紧扣雷暴来写的。很好,很善于发现。你看,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要研究。这是——起因。而探究雷暴就是事情的——经过。最后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事情的——结果。你瞧,一件完整事情的三要素,说明这篇课文是侧重写关于雷暴的事。
三、品读段落,感受品质
1.很显然文章的第二段是重点,富兰克林解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观察——推测——实验——结论)
2.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富兰克林通过观察,认为雷暴就是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课文哪一段介绍了他观察、推测?默读这一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出示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提醒注意:三个“都”)正因为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才做出了大胆的推测——
4.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细心,自信)
作为第一个发现者,富兰克林会是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欣喜与兴奋
既然有把握就要读出——自信,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5.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但是在当时,面对富兰克林的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学生说词,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什么意思?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为奇的事?
6.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读出感受。
理解 “冷嘲热讽”,人们会怎么取笑呢? 想象说话。
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普通人怎么说,自称有学问的人怎样说。
7.想象富兰克林内心的感受。
出示资料补充介绍简介达尔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坚持真理早迫害的经历。
过渡:面对嘲讽,面对前任的迫害,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一句话——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齐读)在此,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勇敢地,坚定地,伟大的等等)
小结:无论别人如何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都不能改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作者的这种写法叫“烘托”。
四、激发探究,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