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博文 线条的美丽 袁曼钰
发表日期:2017/12/19 12:30:2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谈玲 有554位读者读过
中国雕刻是中国传统民族雕刻的统称,有玉雕、石雕、木雕、根雕、砖雕、青铜器雕等等。它以硬质材料为主要原料,以民族文化为题材,以雕、刻、琢为主要工具,以青铜和玉、石、木等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雕刻。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文明的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雕塑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当今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日益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雕刻大师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玉器作品雕刻的多,雕好的少;人们喜欢玉的多,真正懂玉的少,这个问题在当今尤为突出。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走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何谈出现作品创新和新貌。
有的学雕刻十几年,不知黄金分割“点线”法,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八分”相背法的协调关系。雕山子不过二三峰,雕水不过二三波,雕美女无非一对丰胸,雕佛秃顶大肚皮,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雕家名气,不认雕家的作品;把赝品商品当真迹艺术品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上述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中国玉雕艺术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玉雕谈谈个人浅见。
我国有青铜雕法、砖雕法、木雕法,唯独缺少玉雕法,我们的玉道至今也是从国画、青铜、砖、木等民间雕刻艺术中传承发展而来的。所以,在没有系统的中国玉雕理论的前提下,我们只好结合国画法来看中国玉雕艺术了。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中国画艺术的标准六项法则,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同样我们也可借鉴来品评、赏析中国玉道的主要准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玉道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书画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同样,艺术其灵魂都是相同的,玉道同样要体现在玉石上的“气韵”则是由“整和细”来彰显它的魂。优质的美玉更能立体的表现它的气韵,“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而玉雕化腐朽为神奇,更是需要在艺术造诣上与气、与形、与材、与美结合提炼的典范,好料、好工没有什么稀奇,难得的是一块废料的再生。
元代杨维桢在评论国画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气韵生动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都是首统要义,成为玉雕和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由此而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玉雕法。中国传统人物玉雕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子雕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雕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
总之,气韵生动是玉道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把握细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向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现代行为,同时还是一股热情,做艺术的人,尤其因该树立这种品质。艺术说白了就是形式的问题,形式打动眼睛的第一要素是“整”,“整”既体现在布局,均衡,对称,奇正,虚实,韵律,节奏,完整表达题材的统一性。这仅仅是它的一半,假如要继续打动你的心灵,那一定离不开细节,惟其细节显思想,两半加起来才是上品。完成“整”的哪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要在“整”的统领下,去关照细节,即点与线,线与面,疏与密,方与圆,光与毛,空与实,动与静,这些无不体现修养之高下,只有把细节做到位,形式的品位才有可能的保障。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纵观中国玉雕除了沿用传统的青铜、石、木的雕刻技法,能真正反映在玉石雕刻上的就是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玉雕技巧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玉雕的精神实质。突出“三七定律”“四要素”之要素,是开创中国玉雕界玉道皈依自然的根本属性,以柔和,优美,变象,捭阖,顿挫,刚柔,动静,虚实,阴阳才能够完美地反映出中国玉雕独立的艺术。
中国玉雕多以线条构成块面,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玉雕的先祖认为,以点雕琢易于零散、琐碎,以面雕琢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而立体的反映在玉石上,最适宜发挥刀工、琢工、抛工与玉石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玉雕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玉雕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我们打开中国的玉文化史不难发现,当每一次工具改革和进步时,玉雕工艺必将产生一次革命。从商代的一面坡与周的一面坡坡面的宽窄,春秋战国的游丝毛雕工艺,汉八刀的犀利等等都是由于工具改革带来了工艺的技术革命。当今线条的碾琢是用最先进的设备在完成古老工艺传承,根本无创意可谈,也就是在细节处理上比较完美一些罢了。所以说当代作品的展示如果没有线条的创新就不是一件完美的当代作品。
用于雕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玉雕大师的才思、功底。玉雕大师把玉雕的点线,按其自己的风格,三七定律和四要素,在和田美玉上演绎着自己的芭蕾,立体的再现了和田玉在其思想的“道法自然”玩赏的最佳表现方式。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刀锋与玉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来展现美。留:如屋漏痕,刀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玉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表现玉与艺的韧力。圆:如折钗股,用镯圆浑有圆滑力,浑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重:如高山坠石,用刀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玉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变:变化,雕琢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在雕琢中力求完美的表现艺术而自然的回避“尖、方、薄、利”在玩赏中的不和谐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