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文章内容

语文跟帖(七)(刘春燕)

发表日期:2017/12/19 11:12:2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480位读者读过

《雾凇》听课体会(刘春燕)

听了陈惠老师的《雾凇》一课,他像邻家叔叔一样亲切的样子首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组织者,所以整堂课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层层递进,深入核心。本课陈老师以“奇观”为核心,先让学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形成的原因,最后由雾凇奇观引入祖国风光无限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整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课堂结构完整。在教学中林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效果也很好。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林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 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陈老师抓住了“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形成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并且板书“雾气弥漫松花江”。接着抓住“每当夜幕降临······树影模糊了。”引导学生知道武松形成最重要的是气温下降,当气温下降后雾气有什么变化。板书“气温下降涌两岸”。最后又紧紧抓住“这蒸腾的雾气······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让学生体会变化。板书“银线银条银松柳”。这几段话,引导学生品词、品句,通过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体会雾凇是逐渐形成的,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学生用心去读,边读边想,读出感悟,学生在读中感悟了雾凇动态之美,就能在脑海中浮现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提供创造了中介。最后总结全文将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相联系,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板书“十里长堤赏奇观”。将板书联系起来是一首美丽的小诗,学生读得激情澎湃。 
陈老师注重让学生合作学习,这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课堂上,老师不仅是引导者、倾听者、评判者,更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座桥梁,架起了文本和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坦途,也让文本成为了学生和作者心灵相通的一座桥梁,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主观的能动性被调动了,课堂的生成灵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