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2017-2018年第一学期禄口小学厚德组活动记录(四)

发表日期:2017/12/14 10:35:4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826位读者读过

主持人

卞良燕

参与人员

谢丽、陈永静、蒋惠萍、朱晨灿、张文英、刘春燕

活动时间

20171118

活动主题

《黄果树瀑布》导学案研讨

活动记录

朱老师讲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尤其是4个字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 

【学习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通读全文,在文中画出生字、4个字的词语、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结合生字表,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并规范的书写在下列田字格中。 

  我认为 (                 )这几个字书写时容易出错。

 3、我理解: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二、合作探究: 

1、思考全文四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自然段:                                                      

2自然段:                                                     

3自然段:                                                     

4自然段:                                                    

 2、课文总共可以分为几段,概括每段的意思。 

  (                                     )                                                                                                                                                                                            

3、“厄运”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厄运”是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怎样的信念? 

                                                                                                                                                                                                              

4、读第1自然,想一想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国榷》的来之不易? 

                                                                                                                                                  

【我的疑惑】 

我有以下问题不明白: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这篇导学案的可行性。

 

小组代表发言,谈谈自己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的心得、体验。

刘春燕发言: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授课老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上出浓浓的语文味。而李小辉老师的这节课,课堂教学能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李老师用引导的策略,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整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温馨。另外,李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能抓住本课重 点,目标达成度高。如果再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多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积极大 胆的举手发言,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陈永静发言:

本文语言平实,但平实的语言背后,人物的精神却熠熠生辉。史学家谈迁留给我们的,不只有鸿篇巨制,更有让我们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人性光辉。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在充分研究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以课题作为线索,展开全文的教学。文章的题目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这就像一条线,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厄运”展开质疑:什么叫厄运,在本课中厄运指什么?从而引入第一段的教学。在通过品词析句感悟了谈迁付出的心血后,自然就认识到《囯榷》的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多么致命的打击,故而被称为是“厄运”而正是因为谈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能从厄运中走出来,写出了《囯榷》而名垂青史。这样,就把全文的内容串联起来,条理清楚,概括性强。           

二、立足文本,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根据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走进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感受信念的力量。根据文本的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了数字的教学。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等数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具体数字展开读书感悟。让学生与数字对话,尽情抒发自己的个性感悟,理解隐含在数字背后的谈迁的精神和情感。通过读书感悟,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读到语言背后的精彩。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而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抓住数据加以理解感悟,并与前面第一部《囯榷》中的数据相比较,更加感悟在第二部《囯榷》中,内容更加详实精彩,谈迁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与艰辛。

 

 

谢丽发言:

下面是我对这堂课值得肯定的几点简略谈谈:

一、运用对比,读懂信念。

1、《国榷》一书数字的对比。(时间上;年龄上……)让学生读懂谈过治学的刻苦,治学的严谨、治学的困难等;老师紧扣文本,让学生去触摸文本,研读文本,并体会数字背后的含义,读懂谈迁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信念;

2、两次撰写《国榷》的对比。

3、谈迁在《国榷》一书完成后与失窃后心情的对比。

二、扣词导读,感悟形象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范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三、适度拓展,链接生活。

朗读体会作者的看法,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作为结尾。这是拓展思维、发挥想象的一环节,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加以评论,亦可利用课前搜集战胜挫折的故事或名言警句增强其结尾的说服力。

整堂课始终围绕“厄运”展开,教师始终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妙的构思,但一堂真实而简单的语文课正是我们所要借鉴和学习的。

活动总结

朱晨灿总结: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扶后放”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交流中“拨开云雾见青天”,而我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的提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了教师的指导,“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有了教师的指导,“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另外,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文中数据在表达中的作用等等。做到雁过无痕,润物无声。这样,学生的学习从一叶障目到一叶知秋。

    当然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朗读训练缺乏方法的指导,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化;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练等等。以上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