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第一学期禄口小学厚德组活动记录(三)
发表日期:2017/12/14 10:15:4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1018位读者读过
厚德组团队活动记录(三)
主持人 | 卞良燕 |
参与人员 | 谢丽、陈永静、蒋惠萍、朱晨灿、张文英、刘春燕 |
活动时间 | 2017年11月18日 |
活动主题 | 《黄果树瀑布》导学案研讨 |
活动记录 | 张文英老师讲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我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我要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音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写景中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预 习 案 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背景资料(黄果树瀑布简介资料)。 中国最大的瀑布。位于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白水河上。白水河自7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犀牛潭中,发出震天巨响,十里之外即闻其声,如千人击鼓,万马奔腾,场面惊心动魄。 黄果树瀑布的水,随着季节变换展现出种种迷人的奇观。黄果树大瀑布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地面、地下、水上、水中的组合景致。 2.作者简介 于坚,四川资阳人,1954年生于云南昆明,当代诗人。16岁开始当工人,1980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云南省文联工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新堂·吉诃德之歌》。1984年与韩东等诗人创办诗刊《他们》。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诗歌·使条集》《于坚的诗》等。于坚是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反抒情色彩,运用口语、反讽、自嘲等手法探索当代精神生活。 于坚自称,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他曾广泛阅读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一些论著和剧本,尤其受到一种“纯客观记录生活”的理论所影响,“一直试图使诗歌的翅膀回到大地之上”。同样的,当于坚开始他的散文创作时,他的写作方向也是一直向下,回到大地上。回到内心,回到生存的现场,回到常识,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记忆中私人的细节里,一直是于坚写作的一种内在愿望。他试图退回到记叙、记录、记载那些看似最基本简单的写作上去,寻求一种可能的最自由的散文写作。于坚的散文集有《棕皮手记》《人间笔记》《棕皮手记·活页夹》等。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1)注音 无聊( ) 弥漫( ) 崩裂( ) 干瘪( ) 陈腔滥调( ) 震耳欲聋( ) 訇然作响( ) 挟来 ( ) (2)释义 人喧马嘶 喧嚣 气势非凡 雄伟壮观 直泻而下 形而上: 灰飞烟灭: 陈腔滥调: (3)形近字组词 抵 砥 坻 诋 绕 饶 娆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 (2)文章里有几个黄果树瀑布,各有什么特点? (3)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这篇导学案的可行性。
小组代表发言,谈谈自己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的心得、体验。 蒋惠萍发言: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 所以,这节课中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陈永静发言: 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明白、轻松起来。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正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纵观整堂课,这样的写景美文应以朗读为主,但是感觉学生没有读到位,我也没有指导到位。比如“银雨洒金街”这个环节,没有抓住“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等词语进行指导朗读,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去体会“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最后,学完课文,由于时间关系,我总是抓住了一些句子来读,没有让学生整篇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公开课上这样的写景文,是第一次,我想以后还会继续尝试。
|
活动总结 | 张文英总结: 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