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学反思>>语文学科>>文章内容

跟帖七(孔海燕)——《天火之谜》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7/12/11 8:48:0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孔海燕 有616位读者读过

《天火之谜》听课反思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贯穿两条线索:一是通过烘托对比感受富兰克林的为人,用过去西方人称之为“上帝的怒火”和中国人称之为“雷神”以此来表达古人对雷暴的害怕,而富兰克林却早就观察到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由此推测雷暴就是我们所知的放电现象,来体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面对其他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另一条线索则是风筝实验,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仔细品读文本,留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然后说说获得了什么信息,接着进行交流:当学生谈到有关天气情况时,就找出来一起品读,来体会富兰克林不怕危险的科学态度,当谈到有关实验的材料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用了哪些材料,又都是怎样操作的,当谈到实验所得结果时,让学生来感受此刻富兰克林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找出文中词语“欣喜若狂”,最后让同桌之间复述“风筝实验”的故事。

我们的语文课,首要需要的是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经常不予余力地进行这这方面的研究,如教材解读等等,而教学活动,长久以来被我们视为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有句话说的好,技术,练多了总能掌握的。可能也真是因为这句话,我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时常感觉到,教学活动阻碍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自己挖掘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好的,但是如何呈现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毕竟我们与学生在认知等方面存在这比较大的差距,如何用学生懂的,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表达,我想这是与教学内容的确定相同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