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燕(12月博文1)《珍珠鸟》听课反思
发表日期:2017/12/7 13:29:1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677位读者读过
《珍珠鸟》听课反思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精美的课文,讲作家冯骥才与他养的珍珠鸟之间发生的故事,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尊敬、爱好,也展示了鸟对人的信赖,是一篇很有韵味,读来想象丰盛,感觉异常美好的文章。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宗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创设情境,注重激发学生情感。
开课伊始,贾老师利用优美的钢琴曲、各种美丽的鸟儿图片,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姿态万千的鸟儿,清新、幽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了有种和谐的感觉。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运用朗读击石,碰撞文本情感
朗读,对于语言教学,永远是必须与最好的击石。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或者朗读不够情真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或者死水微澜。
所以在教学中,我觉得贾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然后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譬如:小珍珠鸟“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这几个字,要反反复复请学生感受“放开胆子”与“跑”之间的关系,并请其读出“放”的力度与“跑”的速度。看上去,好象是意想的东西,但是学生的确可以通过声音的轻重与节奏的快慢,来表达它心里“放开”与“跑”,从而让我们看到一只有些“放肆”的小珍珠鸟。
三、注重文本写作方式
比如课文中关于珍珠鸟外形的描写,它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写法,在这里,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习仿照本段外形描写方式,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阅读与写作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本人认为,如果所有的讲读课仅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理解,那收获将是片面的、局部的。相反,如果在讲读课文时,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找到某个写作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课文的空白,效果就不同了。一方面,从学生写的片段,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反馈方式;另一方面,这种片段练习,让学生从小处着眼,联系上下文来写,学生不会无从着手,畏难情绪较小。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觉得写作不是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