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博文(1)刘远方
发表日期:2017/12/5 8:43:3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612位读者读过
成长三部曲——读书 读人 读心
有人认为,教师的职业是繁琐的、无趣的,日复一日地面对一群懵懂的学生,一年又一年重复教授着同样的知识。我想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眼中的教育生活。管建刚老师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不做教书匠!”想要成为一个有思考有想法的教师,想要成为一个对教育生活充满期待的教师,想要成为一个每天都有成长的教师,无他,读书吧!
回顾自己十年来的教育成长历程,有哭有笑,有苦有甜,有挫折也有荣誉。一路走来,也绝非易事。幸好,一路上,都有书的同行,伴我走过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
梦想篇——好读书
前方是什么?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后退。前方是什么?管他呢,只管往前走。——《前方是什么?》(吴非)
一.徜徉书海,大开眼界
十年前,我怀揣着一颗教师梦进入师范专业学习。每天上完课,闲暇时间我都喜欢泡在图书馆里读书。在压力十足的高中时代,想读点课外书,时间都要挤出来。刚刚走进大学,看到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我反而有点不知所措,看点什么书好呢?
那个时候的我,虽然选择了师范专业,但是对教师这个职业只是抱着一腔的热情,理论和实践知识几乎是零。想起教育概论课上老师提到的教育经典《爱弥儿》,我立刻从图书馆找了出来进行阅读。看到前言部分对此书的评价:“《爱弥儿》不是在宁静的课堂讲论的教育学,而是战书。我们必须从革命的形势来认识它。”再加上老师们对此书的评价甚高,一下子就提起我的兴趣。上下两册我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并且做了二十几页的读书笔记。
在我印象中教育家们的教育论著应当是枯燥晦涩难懂的,没想到《爱弥儿》改变了我的观念。卢梭的语言直白犀利却有不乏道理,正如他在书的开篇就说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发人深省。《爱弥儿》读完之后,我又去向老师请教,老师也向我推荐了其他教育大家的书。西方的有洛克、杜威、夸美纽斯,东方的有陶行知、魏书生等。当时的我,就如一个海绵般,贪婪地吸收着教育原理知识,无论真正理解了多少,却为我今后的教学之路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回忆起那段日子,我仍然能感受到幸福与充实。
二.一路向前,梦想启航
老师告诉我,想要做一个好老师,仅仅读教育理论专著是不够的。当代教师的教育实践书籍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当我读到肖川老师在著作《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中的一段话时,我突然对我即将从事的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了这句人类所有的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
原来,我的职业,不仅承载的自己对未来的希望,更多的是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读书,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带着一份责任心与期待,我成为了一名教师。无论前方是什么,我会努力往前走。
实践篇——多读人
一.以爱为名,知行合一
于漪说,爱孩子会使教师聪明起来,是这样的。你爱孩子,就会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就会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使他们聪明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我的教育智慧也在不断地生长和丰富着。——《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理论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虽然读了那么多教育专著,可是一走上工作岗位,却又是另一番光景。
工作的第一年,我就当上了班主任。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希望与孩子们成为朋友,公正、民主地管理着班级,希望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可是,并没有那么顺利。课堂纪律乱糟糟,班级卫生乱糟糟,教学成绩落后,家长对我也不太满意。
为什么?大学时学习的教育理论都不管用了?我甚至开始动摇,自己心心念念所坚持的理念还要不要继续?带着一丝的纠结与苦楚,我翻出了万玮老师的两本《班主任兵法》开始阅读。原本,只想向从前辈的书中寻找些具体的方法,读着读着,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只是把各类书中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而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群体——学生本身。
万玮老师说:“学生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要是哪个老师指望一次谈话或一次教育就能解决问题,那这个世界也太不够丰富,教师这个职业也就太显得没有专业性了。这个时候,耐心就显得尤其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耐心可以说是仅次于责任心的教师的又一种必备的品质。”是我太急躁了,是我把学生工作想得太简单了。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特殊的个体,针对不同孩子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读书的同时,忘记了读人,理论也是无处安放的。领悟到这一点,我开始重新出发。
课堂是一个老师的主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堂吸引力的老师。我用心备好每一节课,主动向教材向其他教师学习,尽可能地在上课时做到一环扣一环,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喜欢的的课堂的同时,也自然控制好了课堂纪律。课后,我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着想,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少了一份失落,多了一份希望。正如万玮老师说得那样:“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尊重你、爱戴你。学生都很服你了,你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呢?”如此一来,我再将《班主任兵法》中的一些小妙招运用到班级管理当中,便得心应手了。
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无论怎样面对学生,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对他们的爱。只有带着爱心和耐心,他们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二.有输出才有成长
把问题当课题。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
工作的前两年,我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何管理学生上面。对于学校和教育局所组织的各项论文评比,我并没有深入研究,有时候忙起来只能是应付任务了。当时的我认为,一个好老师就应当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教学上,写论文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与我无关。
直到听取了几位优秀教师关于教育科研的讲座,我才开始意识到,教师也应当是研究者。善于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能够让我们常教常新,而反思的过程也正是我们研究的过程,课堂就是我们研究的最佳阵地。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欣然地当作是研究课题,这一想法让我面对问题时不再苦恼,而是首先去思考解决办法。
当然,即使是教育实践论文的撰写也是需要部分的理论支撑。于是我开始重读教育经典著作,曾经读来高深的理论与自己所遇到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立刻变得灵动真实起来。
李镇西老师说:“读书,教书,写书,就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内容,我感到非常幸福。”希望我也能够潜下心来,在读书,教书与写作的道路上成长。
反思篇——常读心
一.将心比心,理解常在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
儿童文学,我一直都很喜欢。因为我确信只有真正了解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无障碍地接近他们的内心。闲暇时光,我常常在学校图书馆里借阅孩子们爱读的书籍《草房子》《淘气包马小跳》《今天我是升旗手》等。与孩子们一起哭一起笑,也与他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话题。考虑问题时,我也不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而是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
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也买回了很多儿童绘本,与孩子共同阅读。我越来越发现孩子的世界单纯可爱富有想象力,而绘本的作者们也一定最理解孩子的人。绘本虽然基本是由图片和简单的几个字组成的,但是很多时候简单的画面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成年人时常阅读绘本,能够回到最初的本真;教师时常阅读绘本,能够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二.书香班级,以身作则
大教教心。——《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勇)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核心是“教心”,教做人。教育学生,很多道理如果通过教师苦口婆心地去教导,效果不一定好。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爱上读书,那真是教师的功德一件,世间所有的知识和道理都在书海之中,爱读书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于是,我也开始学习薛瑞萍老师的做法。她在《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里写道:“学生自习时,我总是带着一本喜爱的书坐在旁边静静地阅读。一两周一换,当我更新读本的时候,总有学生跟着买跟着读。《论语》、《朝花夕拾》等都是我们师生共读过的作品。”我则经常在班级里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读完之后开展一系列的征文、读书会活动。看到班上的孩子们越来越热爱阅读、越来越懂事、越来越爱思考,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美好。
三.与书为友,一路相伴
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好老师在这里》(林文虎)
与书相伴的教育人生是欢喜的,读书开拓了我的视野,教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让我能全方位地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与书相伴的教育人生是多彩的,我能在书中与大家们对话,学习到他们的加偶智慧,从而丰富我的教育契机;与书相伴的教育人生是明媚的,因为在看到学生进步的同时,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同样是在教育自己,我愿在读书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一路欣赏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