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黄鹤楼送别》听课反思(陈惠)

发表日期:2017/11/30 13:22:1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628位读者读过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中一篇课文,这是个古代诗文荟萃的单元。《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巧妙地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位诗人分别得情景及诗人创作本诗的情境。

文章是诗歌的拓展和阐述,诗篇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进而领会诗歌的情感。诗中、文中无不流露出诗人彼此惺惺相惜、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作为一篇阅读教学,必然要品析文章词句、体会内在情感;作为孩子们不大熟悉的一种文体,教会孩子读书学习的方法也是必要的。基于以上考虑,朱晨灿老师的教学构思有以下几点:

一、古诗贯穿、浑然一体

简介我国文化遗产引出“古诗”导入,由初步感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入课文的学习。诗文对照,梳理品析,强化学生对古诗的意境体验。最终,依据课文情节,水到渠成引出古诗,再次诵读,体验升华。教学环节由古诗穿起,即紧扣教学目标,又能使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二、诗文对读、品析理解

“文包诗”是特殊的问题,是苏教版中的特色。文是诗的拓展、诗是文的提炼,两者相辅相成。要教会孩子品析类似文章,必然要文诗对照、诗文交融。所以教学中朱老师以诗为准将文分成两层,借助文章品析诗歌、体验意境。

三、情景设置、想象体验

文中有多处留白,抓住契机设置情境、激发想象,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内在的情境体验。如教学中“李白举起酒杯”,教师语言渲染“此时不是把酒言欢、不是酌酒吟诗,你的挚友即将远行,你的内心作何感想?临别之际有何赠言?”激发孩子去想象,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也使得自己的体验更加深刻。

四、拓展补充、推波助澜

课文已是对诗文的拓展,但对于部分必要环节,教师仍需适当拓展。适当的拓展对于孩子的理解体验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文中提及“孟浩然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是老师是兄长”,孩子仅读此文能朦胧感受到孟浩然的人品出众,李白的敬仰。但此时教师补充李孟相知相交的相关资料,孩子们的体验感触会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