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贾蕊欣)
发表日期:2017/11/28 10:46:1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贾蕊欣 有604位读者读过
台湾作家龙应台以母亲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的两个混血儿孩子的成长故事,取名《孩子你慢慢来》。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首页那张安安一个人行走在满身落叶的小路上的照片,对于孩子来说,他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长长的路,请你慢慢地走。这本书不仅对妈妈们是一个指导,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启示。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正在一天天长大的孩子。
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到花店买花,店主让小孙子用草绳绑花。花枝太多,孩子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孩子想打个蝴蝶结,可是绕来绕去还是打不好,于是被老祖母粗声责骂。一个五岁的孩子,手指还不那么灵活,能满心欢喜地帮助祖母做事,已是非常值得鼓励,而做得慢做得不好,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毕竟他才只有五岁。我们常常站在大人的视角看孩子,觉得孩子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可是回想一下,五岁的时候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很庆幸,有人已经开始提醒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了。除了龙应台,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倡慢教育,张文质在《慢教育》中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的“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么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出这样的抱怨:已经讲过这么多遍了,他怎么还不会?要知道,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学不会。尤其是当一个孩子已经很认真地听讲、做练习但还是成绩不佳的时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不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已经超过了他的认知能力,是不是他需要更多的讲解和更多的练习?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水平往往是快慢不一的,跟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学前开发有关。如果一个班级的孩子发育参差不齐,我们是没办法对孩子做统一要求的。同样坐在课堂上40分钟,有的孩子能够全部吸收,而有的孩子可能只能吸收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有的孩子可能只能吸收百分之几或十几。这个时候一味地责怪孩子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还不如了解一下孩子,看看对于他来说,他需要的是什么,是需要更多的讲解,还是需要更多的练习,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成长。很多研究脑科学的学者都告诉我们:很多能力其实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自然习得的,不必在某个时候过分强求。
真正人性化的教育,不是用一个统一标准化的小尺来要求和评价每一个学生。而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尽力在他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塑造他,帮他慢慢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