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农场,儿童成长的浸润场(贾蕊欣)
发表日期:2017/11/28 10:39:0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贾蕊欣 有617位读者读过
正值学校十三五课题开题之际,故事农场的概念开始走进全校老师心中。教育,不是工业,学生不是我们批量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产品。教育更像是农业,学生是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下茁壮成长的幼苗。幼苗成长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肥沃的土壤。而我们学校在课外阅读上正致力于打造一块适应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沃土,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得到浸润,让我们的教育能够润物细无声。这里,我想谈谈对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的几点建议。
目前,学校的课外阅读课实行走班制,以校本教材《七彩故事》为主要抓手来开展。但是我感觉几年开展下来收效甚微。
第一,关于走班制。原本设立走班制度,可能是想让老师能够精心准备一课内容,既减轻负担,又能精益求精。但是这样做也有弊端。首先,老师每堂课都不同,上课风格也不同,老师对课外阅读的把握程度也不同,这就无法在学生中保持一致性,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难以持续督导。其次,课外阅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每堂课读一个故事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中高年级来说,一两个故事难以满足阅读的需求,也难以激起学生持续性的阅读兴趣,往往课上听得很入神,课下便抛之脑后,因为本身每节课的内容就是独立的,课下不读书也不会影响下一节上课。第三,每周都由不同老师执教,老师课上推荐的书目对学生就起不到推荐和督促阅读的作用。因为后面没有反馈的过程,学生读与不读没有考量,真正靠学生自觉或凭兴趣去读,效果几乎等于零。爱读书的学生不用老师说他也会读书,而不爱读书的学生没有了监管和反馈则更难把书捧起。而就我校学生现状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愿意持续性地把书读起来。
第二,关于教材。《七彩故事》里面的故事质量参差不齐,出处不明。课外阅读,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受到熏陶,一方面更是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思想提升,审美情趣发展提供范本,此外,还需要起到推介的作用,让学生因为读了这一个故事而对这本书或这一系列的书产生阅读兴趣,进而能够源源不断地有书可读。因此我们需要精选内容,对教材做一些调整。
根据自己出去参加多次课外阅读指导教研活动的收获和自己的思考,我想提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教材内容。根据年级特点,一二年级以寓言、绘本和儿童诗为主,三四年级以当代儿童作家的小说为主,五六年级以中外经典名著为主。
一二年级是儿童最纯真的年纪,也是好奇心最强的年纪,最易于建立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和习惯。寓言生动有趣,又包含一定的道理;绘本图文并茂,图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文给孩子以语言文字的示范,既积累语言,又练习想象和表达,又能懂得道理,又能激发兴趣,而且字不多,能让大多数孩子都读起来。中国的儿歌往往结构工整,韵律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外国的儿童诗往往有大胆浪漫的想象,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激发学生的灵动性。
三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对语言的积累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辨都需要拓展,当代优秀儿童作家的作品往往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也更符合他们的阅读兴趣,容易产生共鸣,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建立逻辑性,提高理解力。
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有了逐步成熟的思想,不容我们小觑,让他们读一些中外经典名著,提高阅读趣味和审美品味,为日后进一步的阅读打下基础。或许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对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等领域的阅读兴趣,形成持久的阅读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精选相应的书目,选择其中经典的,在语言文字和趣味上面都值得推荐的片段,拿到课上让孩子们阅读,让孩子们愿意读书,爱上读书,并且课下迫不及待地把书找来读。
第二,调整上课方式。我们可否自己的老师负责自己的班级,以调整后的教材为蓝本,单周为推荐课,利用先锋网、悦读家园网、自己找到的其他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课上着重指导阅读教材中的经典片段,既交流内容,也要指导读书方法,更要对语言文字做积累和训练。课后布置全班做整本阅读,每天写一句话读书日记。双周为交流课,学生根据自己的一句话日记进行展开式交流,形式可以多样。
但现实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就算我们精选了内容,却无法保证学生课下都能够有书读。因为学校阅览室不可能每本书都准备几十本,而靠学生自己回家找书又会受到一些家庭的阻力,与城区学校不同,我们很多学生家长并不重视学生这方面的投资,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如果很多学生课下不能保证有书读,后面活动也无法开展,则一切都是空谈。或许可以实行图书漂流,一个班买一种书,看完漂流到下一个班,最后再漂流回来,这样可以减轻家长和学校的负担,一个年级六个或七个班,买六种或七种书,一本书两周,一个学期就差不多够用了。
真正让学生把书读起来,让读书变成一种习惯,把我们的课外阅读课真正变成故事农场,变成孩子们爱上阅读的浸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