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能“特立独行” 杨綪
发表日期:2017/11/27 9:53:4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杨綪 有553位读者读过
美术是一种简单又复杂的造型艺术,它独特的创造力表现是美术活动本身的一项属性,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也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一个课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从小培养创新的人才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很大的感触。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是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所言。他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认为:培养创造力,必须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他提出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原则之一:“解放儿童创造力”,在当今实施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起着较高的指导作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着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的目标。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激发儿童美术创造的欲望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常常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那些世俗的东西中解放出来。那么,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是否有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临摹为主要方法,画什么和怎么画都是老师规定的,孩子们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要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童心自然流露,充满激情地自由创作。首先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其自由想象和思维。教师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孩子思考。
如一年级美术活动“圆圆的世界”,老师的提问可这样层层设置,一块圆圆的图形像什么?减掉一点以后像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像轮胎、像月亮、像小船、像蘑菇、像小山······想象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鞋的联想”,我们将一只鞋放在天空、海洋、森林、沙漠等不同背景下,问孩子:鞋像什么,孩子纷纷说像轮船、像汽车、像房子等。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幅幅新奇的作品,有的把鞋想象成一艘潜水艇,许多美丽的鱼儿在围着她做游戏;有的把鞋想象成一幢高楼,一楼住小兔,二楼、三楼住小猴子和小松鼠,门前还有大花园······
孩子自由发挥的同时,老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和支持孩子大胆表现,不以简单的“对”或“错”、“像”与“不像”去评价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去创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增强儿童自我表现的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一大支柱,而孩子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孩子美术创作容易受思维的符号性和自我中心性影响,往往凭直觉表象而进行,因此,具体美术操作活动对促进孩子发展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像爱迪生的母亲学习,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可见,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让孩子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拿笔临摹教师作品为主的单一方法,让孩子在作画前先动手感知,再动笔画。
例如:在美术教学“手印指印变变变”活动中,我出示了一张范例让孩子来观察并绘画,这时小朋友会问:“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会有一个一个的指印的?”这时,我让孩子用手指蘸取颜料进行尝试,让他们在画纸上变出他们自己的手指印。有的孩子用掌印变出了一只开屏的孔雀,“对呀!你的发现真不错”,我时常用鼓励来肯定他们创造。
又如:“画雨花石”,请孩子先用放大镜照照、看看,雨花石上有什么花纹、色彩、线条等,再用手摸摸感知雨花石,最后画雨花石。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的作画兴趣,而且每个孩子都根据自我的感受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雨花石画”,教学效果很好。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拓展了手工活动的内容,在原来偏重纸工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的泥工塑造、手工小制作、撕、贴、拓印、印染等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多让孩子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造,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表现能力。
三、解放儿童的嘴巴,提高儿童自我表达的能力
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们在孩子美术教育中,给孩子以充分的机会,让孩子积极地
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1、给孩子问的自由。让孩子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有关美术知识。如在欣赏《外公的打鼾声》中,提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一位孩子问:“为什么在外公的打鼾声中要画弯曲的线?”这时我引导孩子相互发表意见,有的说:“因为外公的鼾声一会强一会弱”;还有的甚至说:“是因为外公的鼾声有时候又响又长,所以用长长的曲线······”我们在肯定孩子回答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明白:长长的声音符号可以用长波浪线来表示。经过孩子间、师生间的质疑释疑,孩子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知识。
2、给孩子讲的机会。让孩子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孩子的作品,引导孩子继续创造。如:在绘画“我们的房间”时,发现一位小朋友的画中一片漆黑,我问:“你画了什么呀?”他笑着说:“这是晚上的客厅,没灯又没人。”我忍不住大笑了起来,真是佩服他所谓的理由。又例如:在绘画“蚂蚁搬豆”活动中,一位孩子在画好的蚂蚁上涂黑色,把原来画好的蚂蚁涂掉了一半。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涂掉?这个孩子却毫不含糊地回答:“蚂蚁爬到洞里去睡觉了。”教师恍然大悟,忙引导说:“你能让我们知道蚂蚁在洞里呢?”孩子停了片刻说:“给它开个窗吧!”说着给剩下的半只蚂蚁画了一个框。看,孩子的创造不是在讲的过程中又得到提高了吗。
3.给孩子评的权利。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的评讲为主的现状,积极引导孩子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审美能力。如:孩子完成作品后,让他(她)说说自己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哪里还不够?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增强创作的自信。同时开展孩子间的互评,在主动参与中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
四、解放儿童的空间,提供幼儿美术创造的条件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首先,要扩大孩子的学习空间。生活经验是学校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孩子进行绘画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带领孩子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特别是让孩子积极地去参与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孩子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教育。如:画《春天》,教师在课前带孩子在户外观察,寻找春天的秘密,带着问题去欣赏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孩子在自我观察、发现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物用绘画语言来表现,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又使画面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孩子的个性。
其次,要拓展孩子认识的眼界,提高审美意识。
在欣赏课中,在图片欣赏中让孩子观察自然景观,观察建筑、环境设计、产品装潢、广告设计等。有条件还可以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又如:启发创作时,欣赏大师作品和优秀儿童画,为儿童提供可接受的高层次的欣赏素材,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增强绘画信心,激发表现欲望。
最后,要营造自由、愉快的心理空间,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孩子创造、完全展现自我的两大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孩子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与具有个性化的创作。过多的行为规范和指责,将不利于激发孩子自主、主动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理解孩子,避免指责,变指责性的语言为启发式的询问。如:变“你的手画得太长了”为“这个小朋友手伸得这么长在干什么呀?”;变“太阳明明是红的,怎么会是绿色的吗?”为“你画的太阳和别人的不一样,肯定是有秘密吧?”等等。教师用充满好奇的语言去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愿意积极参与活动,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于活动之中,在轻松、快乐气氛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