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7/11/20 12:40:5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朱晨灿 有640位读者读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五年级的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所以我把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定为教学的重难点。本课教学定位“落实学段目标,抓文悟情走进语文。”
一、立足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语文实践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读、说、写、演等多种有效的训练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在训练中理解、感悟文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1.通过语文实践,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教者紧扣藏、敬仰、依然伫立等词语反复打磨,感悟其中蕴含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语文实践,评析细节描写的生动性: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会儿……一会儿”阅读感悟他们不忍分别的情感世界;抓住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反复吟咏,感受他们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抓住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一词体会李白的无限惆怅和遗憾之情。
3.通过语文实践,感悟文本内涵的深刻性:教者采用补白李白与孟浩然对话的方式来充实文本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抓住阅读主线,引导学生阅读感悟。
在指导阅读感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要求,不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不断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向文本的内涵靠拢。如读李白饯别时对孟浩然所说的话:一读,你读出了哪些情感;二读,读出敬仰之情;三读,感受二人之间的友情和惜别之情。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就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李白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如果你是李白,此时你会对友人说些什么呢?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主读悟,自悟自得。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悟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读悟的境界。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四、资料共享,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的人品和诗篇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在处理人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处理诗篇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学生自读,根据注释谈谈孟浩然的什么人品令李白敬仰,同学们很愿意读这首诗,回答得也很精彩。
五、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反馈,理解诗意还算透彻,只是在古诗的朗诵上亟待提高。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在于:
1、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2、我的语言过多,总是把学生往预设中牵引,冲淡了学生的“精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