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跟帖五(刘春燕)

发表日期:2017/11/16 19:21:4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578位读者读过

黄鹤楼送别听课反思

刘春燕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故事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的情感。

朱晨灿老师的课本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精神,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理念贯穿在教学始终。

朱晨灿老师班里的学生认识能力强,语言表达好,其实这都是朱晨灿老师平时教学的积淀。因为把每堂课都当公开课来上,的学生就在认真的教学下逐步提高。  

朱晨灿老师的课就很大气。这大气从何而来,从钻研教材中来。只有教师对文本吃得透,才会在上课时做到处变不惊,在驾驭课堂时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中的生成变得精彩,才会像朱晨灿老师那样大气。因为对文本有了深刻的钻研,所以朱晨灿老师的课才会紧紧地抓住了学生乃至听课老师的心。  

以前上公开课时,我不喜欢试上,因为我觉得一堂课反反复复上几遍没意思,听课的没劲,上课的更没劲。每次上课后,同事们这个提出这个意见,那个提出那种想法,最后我的课就成了“大杂烩”。现在,我的想法就有了改变。因为每一次上课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会更深入,决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上都不一样。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自己要根据文本的内容,总体的设计适当的取舍,决不是没有原则的照搬。好课是在反复研读、反复推敲中“磨”出来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