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王兰花
发表日期:2017/11/16 10:23:3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王兰花 有661位读者读过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获得了一次精神充电。
说到读书,我们都知道诸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此类的读书有益的道理。读书不仅是开阔视野的有效捷径,也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使自己畅游在书海的境界,忘却现实生活中繁杂的琐事。尤其是我们在读教育教学类的书籍时,会莫名地感觉到书中记述的好多事件似曾相识,仿佛就在自己身边发生过。再仔细分析下书中灵活巧妙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就能从中受益匪浅,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此时读书的感觉便充满了真实且充实。
因此《爱心与教育》给我的第一个感受便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我想学校开展此次读书节的出发点也在于此。我们老师应该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常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书中提到,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饱食精神食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反思,虽然我是名英语老师,课堂上更多地和英文字母、英文单词打交道,但不应忽视阅读文学作品,在努力教会孩子们用英语来进行口语交流时,也应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有趣的故事情节,一起分享读书带来的乐趣,从而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在书中共成长。
书中提到“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我的第二个读书感受便是:教师应该真诚地爱着自己的学生。李镇西老师认为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童心唤醒爱心,爱心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但他总是对学生抱有爱心,真心地付出。李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平等相待,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反省我自己,我性情偏急躁,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挺后悔的,因为事情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反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情感。所以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他们的主动权;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书中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阅读此书的第三个感受是:做老师要善于在琐碎平淡的工作中寻找幸福。我们很多时候都感叹于当老师压力大,真辛苦,太忙碌。其实我们可以向李老师那样,换个角度出发,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我们也可以借鉴李老师的方法,每天问问自己,比如“今天我微笑了吗?今天我的学生表现好吗?今天的课堂上,我用了哪些巧妙的教学方法?今天我的同事被我逗乐了吗?今天我的学生有没有夸夸我?”等等,幸许我们就会在这种自问自答中察觉到幸福的所在。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尽管他们千差万别,但总有闪光点,我们及时给予表扬,看到他们露出纯真的微笑,做老师的我们不也是幸福的吗?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面对一件件手头上的急着要完成的工作,我们开动脑筋,创新性地去教育,去实现,孩子成长了,事情圆满了,哪怕是有那么一点“沾沾自喜”,不也是种幸福体验吗。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我们才会更加热爱教育,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爱心与教育》中,李老师那高尚的人格魅力,让我敬仰。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而这些都要依赖于师生间深厚的情感。我想,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