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探寻心灵误区,啜饮心灵鸡汤 杨綪

发表日期:2017/10/31 8:45:5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杨綪 有615位读者读过

 

探寻心灵误区,啜饮心灵鸡汤

杨綪

素质教育中对优等生的定义是在学习和教育界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孩子的区分更多的是由孩子的成绩所决定。而这一类成绩位于班级前列的孩子自然而然成为教师眼中的“优等生”。这恰恰是因为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对教师、家长、孩子自身造成的概念偏差,认为学习成绩优等即全面发展的优异,甚至高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全方面能力发展的教育视野下,这一类“优等生”不一定是全面优等。

教师和父母往往是造成“优等生”不优等的主因。“优等生”在家收到父母的宠爱,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偏爱,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好像没什么缺点。长期如此,“优等生”身上则会存在很多隐形的心理问题:高傲自大,虚荣心强、耐挫力差等。这些心理中的灰色面若不及时帮助其纠正,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各方面发展。

一、“优等生”之“忧”一——“唯吾独尊”

在现在的社会中,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爷奶都成为了“仆人”,为了让“小皇帝”每天都能喜笑颜开,“仆人们”想方设法的满足“皇帝”的每一个要求,甚至会过度娇宠和溺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优等生”因为成绩优秀,教师对其的关注和认可较多,慢慢的就在无形中养成了孩子唯吾独尊的心性。

【案例】

泽泽天资聪颖,脑袋瓜转的快,对于老师教的新知识能很快的接受,在班上位居“要职”,可是任课老师和班级同学就是不喜欢他。平时说话、做事总让班级内的同学感觉他高高在上,不可触碰。对他人的评价语言总让人无法接受,有时甚至会让班级的同学留下委屈的泪水。不仅如此,泽泽对于班级活动也没有参与的热情,但是对他人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还会指手画脚,不给同学留半点“颜面”。有时看到同学的成绩高于自己的成绩时,更会嗤之以鼻,甚至有言语上的侮辱。

【望闻问切】

在这个案例中,我发现泽泽因为自己成绩的优异,在班级内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集体中以自己的想法左右别人的想法,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认知的“标杆”。不懂得尊重别人,有明显的嫉妒心,希望周围的所有人能围绕自己,以自己为中心。

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优等生”的过度关注,会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随即使自我中心成为自己的“标签”,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任何益处。同时,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听取他人的建议,还会严重的影响“优等生”的个人潜能的发展。

【处方】

为了帮助泽泽矫正他的心理障碍,就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让泽泽认识到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危害,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让泽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白自己并非群体中的“小皇帝”,只有和同学、教师、家人以一种普通、平凡的交往者身份进行平等的相处,做到友爱他人,友善对人,接纳同学、师长、长辈的建议,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才能突破自我,解除桎梏,走出“中心”,把自己融入到任何集体之中,发展自己的潜能,让自己“茁壮成长”。

1、认识自己,赏识他人

俗话说“一山更有一山高。”为了让泽泽更好的认识自己,我经常推荐他读一读名人传记或者说一说周围一些更优秀学生的例子。利用班队活动、晨会课、校内外的各类比赛,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各显神通”,展示自己的特长,例如绘画、书法、乐器、体育竞技等。在表扬泽泽的同时,也帮助他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了解自己的欠缺。一点点的帮助泽泽从“唯吾独尊”的小世界中走出来。通过这些活动,泽泽慢慢的缩起他身上扎人的“小刺”,让同学感受到了他的温暖,也愿意和他交朋友,泽泽变成了暖人的“小太阳”。

2、换位思考,接受批评

泽泽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我和泽泽交流,告诉他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并不是要服从他人,让他慢慢的形成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正确态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他唯吾独尊、固执己见的心理。

二、“优等生”之“忧”二——“耐挫力弱”

优等生长期生活在荣誉的光环下,总是将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觉得是别人仰视的对象,并且将分数、名次高低、班级职务看得很重,所以,一旦遇到困难或失败,从最高处跌下来,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面对挫折的经验和忍耐力还不足,就会有很多人不愿面对事实,甘愿做鸵鸟,甚至一蹶不振,从而出现心智脆弱、悲观失望的心理。

【案例】

文浩是我在接手班级时最先认识的孩子之一,虎头虎脑的机灵劲儿让我喜欢,因此,我也常常推荐他参加不少比赛,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可不想,在一次学校的大队干部竞选中,他以微弱票数失利,便丧失了自信心,甚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倾向:上课走神、看课外书,甚至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随意下座位,扰乱课堂秩序。这样每一位熟悉他喜爱他的老师都深感忧虑。

【望闻问切】

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会导致孩子的耐挫力的承受程度,但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孩子自身的内在因素。“优等生”长期的优越感让他们处于不稳固的沙塔之中,一旦这种优越感有了缺失甚至不复存在,就如同在他们平静的内心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不小的波澜。作为教师需要和家长一起帮助他们减少这种优越感,正视挫折与失败,不断的超越自己。

【处方】

1、坦然面对,不断超越

首先,我走进文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动向:他以为自己这次当大队干部肯定没问题,因为有了这样的期望,结果让他一下子难以接受。通过谈话让他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是非常成功的名人也遭遇过失败,例如爱迪生、居里夫人、周恩来总理,他们都是经历的无数的打击和失败才走向成功。因此,偶尔的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没有必要自暴自弃。告诉他每一个大队干部都是整个学校各个年级的佼佼者,从这次的失败中要看清自己的弱点,别人的长处。鼓励他努力修正自己的缺点,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下一次的大队干部竞选者脱颖而出。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文浩的落选在班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我借机在班会课上让孩子们就这件事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在班级内组织交流。有的孩子说:“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我们才能共同发展,不断进步,这就是竞争的魅力。”有的则认为:“一次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最后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文浩加油,你是我学习的榜样,希望我能和你一起向上。”同学的鼓励和加油让文浩明白失败不代表什么,他们温暖的话语让他重拾信心,又成为了以前的那个让老师欢喜、同学学习的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不能忽视在掌声和鲜花中成长的优等生的教育,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让我们走进优等生的心理世界,精心培植、呵护,解“优等生”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