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贾蕊欣)
发表日期:2017/10/20 9:32:0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贾蕊欣 有610位读者读过
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
俗话说:“十个手指也不一样长。”在大班额的班级里,孩子们之间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可能是性格上,可能是能力上,也可能是学习成绩上。确实存在一部分孩子让老师非常头疼,其中最棘手的就是由孩子的性格因素造成的沟通困难和接受困难。这使得老师用一般的沟通方式难以达到沟通和教育的目的,似乎沟通的门被关上了,但我们只要用心,可能会发现另一扇窗。
去年刚刚接手了现在这个班级,孩子们经过重新分班,来到了一个新的班级,面对的是新的班级和新的老师,老师也面对的是新的同学和新的集体。短短一个星期的相处之后,一个男孩子就引起了我的关注,这里姑且把他称为钧同学。
我发现,钧同学做事和反应都比别的同学慢半拍甚至一拍:写字很慢,翻书很慢,交作业也很慢;走路很慢,说话很慢,对老师的指令反应也很慢。新同学不知道他的名字的时候,都称他为“小企鹅”,源于他走路的姿势一摇一摆,就像一只企鹅。同学们是玩笑,但我听起来却觉得很刺耳,心里暗暗地想: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特殊情况吗?
我当即找到了他的爸爸,做了进一步的了解。据他爸爸所说,他只有形象思维的能力,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你说的话,他要重复一遍,再反应一下,才能明白你要他做什么。运动方面,走路、跑步要数着“一二一”,一旦急了、快了就可能会摔倒。而且性格有些偏执,爱钻牛角尖,认准的事情谁也拉不回来,而他不想做的事情也很难说服他去做。我心里一紧,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让我如何跟这个孩子沟通?如何开展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很快,我冷静下来,我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镇定。我开始冷静思考:作为老师,首先确定的是不能放弃班上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有特殊困难的孩子。结合自己之前学过的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做了简单的梳理,他的思维方式确实跟其他孩子不同,他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沟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他的思维方式我无法改变,那我就从他的性格入手,找出跟他沟通的突破口。一段时间,我对他的问题都是淡化处理,避免引起他的正面冲突和对抗。
有一次大课间活动,学校正在进行自由活动游戏的指导,大家都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地呆在一旁,手里不停地甩着他那根短绳,低着头,依旧一摇一摆地缓缓走着,还绕着圈。我心里急了,一方面担心他不合群,越来越孤僻,一方面担心他影响班级整个活动的效果。正巧有一组同学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我便走过去,想让钧同学也去参加,哪怕只是蹲在那里,能在同学中间,我想也是好的,最起码不会那么孤独,让同学们也能想起他的存在。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不肯过去,尽管我跟他讲道理,尽管我告诉他你只需要蹲在那里就好,尽管说就算是为了班级荣誉,他都是一步都不肯迈,依旧低着头,嘴里不停地念叨:“我不想玩,我不想玩……”沟通失败,让我很是沮丧。没办法,我只好继续寻找机会。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我突然看到钧爸爸在班级QQ群里发了一小段视频,是钧同学参加“亚洲钢琴大赛-南京赛区”的比赛视频,这立刻引起了我的关注。视频中,钧同学缓步走上舞台,轻轻地坐在钢琴前,双手在琴键上轻快地跳动。我赶紧把声音调高,他的琴声悦耳动听,让人听了非常舒服。再看他的表情,是那么投入,那么陶醉,又是那么自信。我激动极了,我想我找到了跟他沟通的突破口,上帝给他关上了一扇门,让他的思维异于常人,却又给他开了一扇窗,赋予了他其他方面的天赋。
于是,我调整了方式方法,我认为对他好的,并不一定是他愿意接受的,我要找他喜欢和感兴趣的。正好上语文课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讲到了“自豪”,于是我对全班同学说了一个句子:我们班的钧同学刚刚参加了“亚洲钢琴比赛”,我感到非常自豪!全班同学惊呆了,惊讶、佩服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钧同学,接着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悄悄观察着钧同学的反应,他脸红了,却洋溢着微笑;他低着头,却用余光偷偷瞟着身边的同学。我知道,他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似乎是第一次得到身边同学的关注,有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下课的时候,我发现他竟然主动和同桌说起了话;这一天的大课间,他竟然主动蹲到了丢手绢的同学中间;这一天的作业,他竟然也破天荒主动订正好了送来给我……
我课上“别有用心”的一句话,竟然真的奏效了,他的心门竟被我的一句话打开了。谢天谢地,让我找到了跟他沟通的一扇窗,走进他的内心,用他愿意接受的方式,竟是这么简单。
【反思】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他自己的天性。从普适性的角度来讲,开朗、活泼、大方的孩子往往更惹人喜爱,而内向、拘谨,甚至有些钻牛角尖的孩子往往让人难以相处。但,作为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使命,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每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尽管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但站在孩子的立场,走进孩子的内心,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会让我们找到跟孩子沟通的一扇窗,哪怕微小,也能透着爱的光。
关上一扇门,也必定会为我们开启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