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文章内容

【学科教研(语文1)】文本互读,促进语言习得

发表日期:2017/9/26 12:28:2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13026 有611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一)

                      ——文本互读,促进语言习得

 

时间:2017.9.12

执教:卞良燕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卞老师将重点放在了体会科普小品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学习科学小品文的表达。

(一)注重语言训练,品悟表达方法,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自然的文字》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本课上,卞老师抓住一些字词,抓住修辞手法,让学生感悟语言的妙处,从而体会到如何使语言文字生动起来,同时无意中又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教案例举:

板块三:比较学习(感受科普特点)

1、课文通俗易懂,大家一读就明白。那么,我们还可以学习什么呢?请看材料二——(见下文)同样是写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和课文中的语言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是夜空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较稳定的恒星。距地球北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

砧状云是积雨云的顶部冰晶结构,通常单体状,呈马鬃状,在发生雷阵雨时多见。如果上升气流更强,浓积云云顶即可更向上伸展,云顶冻结为冰晶,出现丝缕结构,在高空风的吹拂下,向水平方向展开成砧状,称为砧状云。

石灰石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方解石的主要来源,通常是来自海洋生物的尸体沉降累积和陆地的落枝腐物残渣与泥沙一起,在河或海床上累积。

花岗石是一种由火山爆发的熔岩,在受到相当的压力的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岩浆不喷出地面,而在地底下慢慢冷却凝固后形成的构造岩,是 一种生成酸性火成岩,属于岩浆岩。

——引自“百度百科”

2、现在,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写得生动有趣的呢?请你画出句子作为例子,待会来交流。

(二)“问题导学”的设计,要求教师不但要深入把握教内容的本质,更要超越教材延伸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促进主动发展,所以“问题导学”的语文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要立足教材更要超越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延伸生活实际,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实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是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图像,产生真实的,最深刻的感受。

教案例举:

板块四:运用仿写(拓展阅读,深化感知)

1、科普小品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说明文形式的科学资料简练严谨,适合专业研究。面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需要,就要采取不同的语言文字去表达。

2、除了科普小品文、说明文,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方式来写科学知识?(童话、寓言、新闻等)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课文吗——《石头书》《航天飞机》《恐龙》《水上飞机》《人类的“老师”》《变色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吗?下面请你读读根据课文改编的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3、练习:

蚂蚁搬家要下雨,

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鱼鳞上圈圈的秘密,

天空的时钟。

请查找资料,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个有 趣的作品。相信,你的作品一定也会有读者。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无定法,在对“少教多学”策略的探微中,我校尝试探索“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能激发广大教师深度思索课堂,增强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附青年教师研讨截图:

C:\Users\THTF\Desktop\1.png

C:\Users\THTF\Desktop\2.png

C:\Users\THTF\Desktop\3.png

C:\Users\THTF\Desktop\4.png

C:\Users\THTF\Desktop\6.png

C:\Users\THTF\Desktop\7.png

附青年教师研讨网址链接:

http://www.djyw.org/group.asp?cmd=show&gid=46&pid=6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