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十二五省课题《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发表日期:2017/9/20 22:52:1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婧 有1140位读者读过
《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背景与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趋显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也就是说,广泛的阅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
在文化素养培养上,阅读的作用体现在强调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等方面。阅读有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在学生素养的自主发展方面,通过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阅读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阅读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
3.在社会参与素养培养方面,阅读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奠定他们的文化底蕴。同时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断以新的视角发现自己、突破自己,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参与素养。
同时,课外阅读活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构建核心素养立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这就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忽视课外阅读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只能是不完整的,因而有必要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并加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这也是学生形成基本素养的需要。
(二)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
现在世界上美、英、法、日、德、俄等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全国性的读书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 “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举一国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孩子搭建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1995年 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2010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出了“全民阅读活动行动计划”。
(三)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就目前我们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来看,由于受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教育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匮乏。首先是学校藏书数量少,内容陈旧,而且大多数学校图书室未向学生开放,学生想读书却无处借阅。其次是多数学生家中缺乏图书,学生放学回家想看书却无书可看。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些教师既没有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也没有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上,家庭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他们就连节假日也要做大量的家庭作业。三是多数农村学生家长农活负担重,文化水平较低,闲余时间较少,没有时间也不习惯读书看报,很少给孩子买课外读物。有的家长一有空闲就看电视,闲聊,少数人甚至打牌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耳濡目染,上行下效,课外阅读无从谈起。
基于我们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我们应更新观念,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开发建设符合我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更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总结经验,形成完整的课外阅读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该课题于2013年被确立为江苏省“十二五” 规划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d/2013/02/134),同时也被评为江宁区精品课题,至今研究已经进行3年。
二、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一)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相关理论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这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语言赋予了知识以客观的形式,通过语言便可以实现知识在人们之间的传递。可以说,语言是知识的承载工具。由此说来,语言的阅读和学习是小学阶段学习者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并且,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阅读是学习者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者通过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身经验与所阅读的语言相结合,又通过教师提供给学生在信息资源、信息处理工具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并能在阅读活动中既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层次,也强化了学习意识。
(三)中小学长期发展纲要的要求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中小学长期发展纲要对于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生活有着明确的规定。课外阅读在阅读内容上、阅读形式上、阅读作用上满足中小学长期发展纲要的要求。具体表现在:1.阅读内容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可以满足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了解的迫切要求。2.阅读可以随时随地、可以一人读、共读,使满足学生对于不同阅读形式的需求,丰富其阅读方式。3.阅读课外故事或名著书籍,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使其有一颗愉悦轻松的心情进行更好的学习。可见阅读是能够实现教育的积极作用的。
(四)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对扩大学生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 行动与实践
一、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界定
课外阅读:它是语文课堂以外阅读活动的一种,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在课外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阅读的学习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乡村小学:一般意义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村小学,其特点是留守儿童多,学校乃至学生家庭藏书不多,书籍来源渠道较窄;少有学生家长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往往不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就是以课程论为理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从课外阅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形成完整的课外阅读体系。
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研究:依据乡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特点以及本校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的已有经验,积极开发符合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并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活动过程中实践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完整的课外阅读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积极地开发建设符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课外阅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并形成完整的课外阅读体系,形成我校课外阅读特色,提升我校办学品质。
2.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向学生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阅读材料,并提供多种阅读方法,在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素养。通过举办各种阅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并培养学生“向善”的美好品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其社会参与性素养。
3.转变教师的阅读理念,加强教师对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的认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4.以“课外阅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善的教育,积淀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理性思考
对于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十一五”我校课外阅读活动的经验总结与反思
2.“本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社区课外阅读场所的建设与开放程度的调查分析;学校的藏书量、图书馆的开放程度的调查分析;教师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的调查分析;家庭藏书量、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关注情况的调查分析。)
3、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理性思考
鉴于以上调查现状,如何开展适合本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构建家校一体的阅读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二)乡村小学课外阅读特色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课外阅读的特色校本教程开发是本课题中最核心的内容。由于乡村学生缺少家庭阅读环境与指导,其读书方式呈现出粗放型。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扩充其知识面、培养其阅读兴趣,还能通过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乡村学生阅读的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阅读技巧。
我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纲要:
(1)课外阅读的理性思考:课外阅读的价值、特征、相关要素的认识
(2)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目标
(3)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结构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以必修课程为主导,提高校本课程的空间,实现课程类型的多样化的要求;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加强课外阅读同其他学科的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根据乡村小学的特点,开发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4)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内容
(5)课程实施的原则
2.乡村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 创建课外阅读环境,营造校园阅读文化氛围
我们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研究并非只有两个对象。除了阅读参与者与阅读的资源以外,环境成为影响阅读习惯养成所必须具备的第三因素。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心理发展。因此,我们从创建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入手,创建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触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有关于课外故事题材的雕塑、景点、园林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移情于景,联系所读,更能激发与强化学生的读书动机;另一方面,创建好书多、借书易的图书资源馆。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不仅藏书多、种类全,而且图书馆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只需要一张借阅卡,便可以借阅图书,浏览到书本之外的广阔天地。这对于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来说,十分的有效。
(2)分年段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制定
(3)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
营造校园阅读“大环境”,营造家庭阅读“外环境”。
(4)开发编写课外阅读校本教材
(5)开展课外阅读主题活动
活动作为宣传文化的有效方式,可以丰富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引导师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图书义卖会、故事节、亲子共读一本书等,这些活动将支持着课外阅读在乡村教育环境下的多样化发展。
(6)课外阅读课堂教学研究
研究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读书汇报课,探索培养小学生课外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
3.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能否有效落实,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组织管理,成立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时间管理, 将课外阅读课纳入课程表;内容管理,不同年段必读选读书目的安排;课堂管理,将课外阅读课纳入教科研中;效果管理,将课外阅读融进家校交流反馈活动中。
评价教师重在指导,确保课程的有效落实。结合我校特色,我们对孩子的阅读成果采用常规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坚持转变单一的师评为主的评价方式,变为从学生总结与评价自己表现开始,再到小组评价及集体评价,最后为教师的师评。另一方面,对学生阅读水平评价不再是从对学生记忆这个单一的方面进行考察,而是对学生的理解水平、联想水平、表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指导学生阅读的出发点。其次,根据评价主体的变化其中主要包括:学校综合测评、班集体活动评价、小组竞争及推选测评、个体及家庭通过填写评价表格等形式的评价等等。多元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舞台上表现自己,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在阅读水平上的进步,也能够帮助学生肯定自己的人格,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四、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策略(简称“四轮驱动”)
校本课程、环境、活动和多元评价,是推进我校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四个方面(简称“四轮驱动”),从学校主体来说,只有让四个车轮共同发力,才能奏出学生课外阅读的华彩乐章。
第一轮: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开展“读书做人”特色活动已有十余年,学校一直秉承“同学同乐、同伴同行”的校训,积极倡导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致力推进“书香校园”特色建设。先后荣获江宁区“读书做人”特色学校、南京市“经典诵读”基地学校、南京市“书香校园”等称号;近几年开展的“诗词教育”活动也红红火火,被认定为南京市“诗词教育”基地学校、江苏省“诗词教育”先进单位。由此,我们开发了乡村小学课外阅读系列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是把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向善人格相结合,竭力营造阅读氛围,开掘阅读资源,打造阅读环境,塑造阅读生态,使孩子们能够亲近阅读,喜欢阅读,习惯阅读,享受阅读,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优秀品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读书,在读书中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二)校本课程建设体系:
乡村小学课外阅读系列课程包括古诗词赏习、七彩故事、名著精读、节日悦读这几个部分。通过它的实施,学生能在小学6年中背诵165首古诗词,熟知377个经典小故事,精读《小鹿斑比》、《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这六本中外名著。
《节日悦读》紧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中国传统节日,分别围绕幸福、感恩、报国、和谐的主题开展“诵经典、知习俗、明事理、修品行”的德育体验活动,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特色,同时要有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在“读书做人”的基础上,我们又提炼出“诗意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以“乐”“善”作为我校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多读书,好读书,乐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增长学识,在阅读中发现真善美,用诵读养智慧,经典润心灵。通过我们的教育引导学生朝着善良美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成为具有优雅气质、高尚情操、完美个性、向善人格的新时代人才。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三个结合”原则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坚持做到“三结合”原则,即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师生需求相结合,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我校以阅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和语文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将它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以语文教师为主体,开发和设计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阅读《七彩故事》,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名著魅力,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我们会将学生的阅读向纵深推进,向其他学科推进,深入构建学生的整体阅读体系,加强阅读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深入进行主题研究探索,拓宽学生阅读的范畴,丰盈学生阅读的建构。
校本课程绝不仅仅是校内的课程,我们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引向校外。“前伸后延”是校本课程的结构方式,或者说是活动设计的原则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体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冲动,引导学生课后校外读更多的整本书,为学生的延伸阅读提供可能,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自觉习惯。
2、适切性原则
我校是一座乡村小学,在课外阅读课程建设在阅读时,我们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乡村环境限制,根据本校的现实条件与情况,立足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与道德发展水平,从扩大农村孩子课外阅读读物的运用情况,怎样切实提高由阅读输入到思维输出的转化率等方面进行了思考,编写了适宜他们阅读的教材,开发了相应的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取向,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言的,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其最大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
(五)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
1.《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
制定《序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为此,学校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要求1—6年级的阅读量;在阅读内容上,我们列出推荐书目:低年级以绘本、童谣为主,中年级以童话、寓言、古诗为主,高年级以美文、小说、词赋为主,同时要求阅读适合的报刊。至于“怎么读”,只是推介几种读书方法,我们编排《小学生课外阅读序列》,制定阅读指导的总目标和子目标,努力实现课外阅读指导的序列化、目标化、阶段化。
提供书源。我校采用统购、荐购、漂流的方式解决课外阅读的书源问题。“统购”即学校统一购置。学校除为图书室按有关规定添置一定数量的书外,每学年由各年级组长在征求组内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选定几种儿童书籍,由学校一次购买每种50本以供该年级整班学生共读;一次性购买美绘版《小鹿斑比》,青少版四大名著和《巴黎圣母院》各500本,分别供1—6年级学生暑假共读。“荐购”即向学生推荐购买。学校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制订购书目录提供给学生家长,由家长和孩子自主决定选购。“漂流”指学生自藏书籍的相互交流。
建设教材。乡村小学课外阅读体系的校本教材包括《诗词天天诵》、《七彩故事》、《节日悦读》这三部分。
(1)《诗词天天诵》吟诵古今诗篇
《诗词天天诵》是“诗词赏习”校本课程的教材呈现,它既包括了普及知识的层面,也包含了提高能力的层面。其由12册构成一体,每册15课,共165首古诗。其实现形式是“一日三诵”,即每天早晨学生到校后,由语文教师组织一次集体诵读;每天早操后的晨会课,由班长组织学生齐背一遍;晚上放学,由送队教师组织学生齐诵一次。其考察方式为“半年一测”。每学期期末测试中,诗词默写将会成为其中的一项必考内容,总分值为5分。这样的考察方式增强了校本教材的实效,使课外补充的诗词能被学生所记忆与运用。
(2)《七彩故事》阅读古今趣闻
《七彩故事》校本教材的开发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七彩故事》教材包括1-6年级共12册,每册15课。每课教材有两大板块,一是活动方案,二是资源库。“资源库”由“七彩故事”和“阅读链接”两部分组成。每课的“七彩故事”收集了2-3个经典故事,故事的类型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科学故事等。“阅读链接”的安排,一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主要有词语注释、作者及故事背景介绍等;二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内容主要是介绍与“七彩故事”相关的课外书。
开设“七彩故事”课。此课列入课程表,在地方课时中每周安排一节,使用自己编写的“七彩故事”教材,由语文教师执教。授课采用“走班制”和“上大课”两种主要形式。平行班的老师每人选择一课为各班级上课,推磨展开为“走班制”;集合几个班,有一位教师来主持活动为“上大课“。
(3)《节日悦读》传承古今文化
《节日悦读》主要是由学校德育室收集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相关的童谣、诗词、传说、典故、散文等分年级提供给学生阅读。它使课外阅读与民族文化濡染珠连璧合。在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里,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沐浴着民风,践行着民俗;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着教师提供的与节日相关的童谣、民谣、传说、美诗文等,还可采用走访、上网查阅等方式获得更丰富、翔实的资料。两者相得益彰,使我们的学生经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人性再造和德行重生。该课程由德育室主持,全体班主任的通力合作,形成了四个活动方案,运用“中队主题会”的办法让学生分享、提升并强化活动体验。紧扣“体验德育”和本课程的理念,依托“活动”这个载体,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进一步完善四个活动方案。在其基础上,制定了《节日悦读》课程方案。
第二轮:营造校园阅读环境
(一)营造校园阅读文化环境
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学校先后美化校园走廊,建好古诗墙、经典长廊,实现让墙壁“说话”,让走廊“育人”的魅力。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真正让一面面墙壁,一条条走廊成为一幅幅“主体的画”,一首首“无声的诗”。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行为规范提示、花草树木简介、围墙、橱窗中的读书内容展示、楼梯、走廊读书标语的张贴、各处室玲琅满目的有关读书的布置,以及随处可以听到的悦耳的读书声,无不使你沉浸在特有的书香氛围之中。根据学校原有基础,我校从总体上构思,精心布局。在环境的布置和构建上,结合《七彩故事》校本课程的内容来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潜心做人。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学校的“故事长廊”、“经典诵读台”、“故事墙”等学生固定读书处。
2.营建学校故事园。根据学校“向善”教育主题,在学校合适的位置,用雕塑、铜像再现故事场景,再现故事原貌。如“寓言林”“名著园”“神话园”等。
3.构建阅读班级团队。全校53个班级,班班都围绕学校阅读特色创建班级文化。开辟 “故事角”、“创作园”,组建形式多样的“故事”、“阅读”兴趣小组,开展读故事、画故事、演故事、写故事等常态化的故事活动。如此,让班级散发出阅读育人的功能和魅力。
4.开辟“故事农场”。开辟学校空地,营建开心农场,班级轮流承包,拓展故事天地。每个班级在承包期间收集有关种植故事、科学故事;收集承包管理故事;积攒植物成长、收获故事;表演、宣讲种植故事等。让学校的开心农场成为故事农场,学生边实践边读书,边讲故事边写体验的实践基地。
5.构建班级读书环境。每个教室设有一个大书柜,孩子们带来各种图书充实班级图书室。此外,校园内还设有一个更大的图书阅览室,各类图书的充实让老师、学生可以自由遨游在电子图书世界。为方便教师交流读书活动心得体会,我们先后建立起了班级读书QQ群,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读书活动向纵身发展。
第三轮:开展各项阅读活动
一、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
个体活动。学生个体在语文老师、班主任、家长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下,独立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指校园各项与阅读有关的社团的活动。它把一些对某一类阅读活动兴趣,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以社团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阅读方面的活动,如诗歌创作、文家赏析等,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阅读核心素颜。
班集体活动。以固定的班集体为对象,组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同读一本书活动等。
学校性的活动。是指在全校层面上开展的一种旨在推广、普及、宣传各级与图书有关的活动,如旧图书义卖、名作家走进校园、读书节等。
二、课外校园阅读活动开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途径一:“同读一本书”活动
“阅读是一件幸福的事。”学生学习潜力的大小,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和语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开阔知识面,为今后各个学科的学习提供强大的知识背景支持;可以陶冶情操,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平。为切实促进学生大量阅读,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每学期都会在全校举行“同读一本书”活动。
本次活动将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牵手家长”的思路,旨在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参与,实现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同时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习型校园、学习型家庭的形成。
附读书单:
系列丛书 |
| ||||
学生姓名 |
| 家长姓名 | 称谓( ) | ||
作者 |
| ||||
我的 阅读格言 |
| ||||
故事名称 |
| 阅读时间 |
| ||
主要人物 |
| ||||
故事 主要情节 |
| ||||
我想 对你说 | 我想对你说:
| ||||
家长 阅读感言 |
| ||||
途径二:假期共读活动。
学校要求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利用假期共读一本书。每学年由各年级组长在征求组内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选定几种儿童书籍,由学校一次购买每种50本以供该年级整班学生课余时间共读;一次性购买美绘版《小鹿斑比》,青少版四大名著和《巴黎圣母院》各500本,分别供1—6年级学生暑假共读。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在《七彩故事》教材中安排一课,从组织学生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开始,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校为各年级学生分别提供一份“名著阅读自测题”,引导同一年级学生暑假在家中带着问题反复仔细地读同一本名著,做到读有收获。新学年开学,学校举办“家庭读书故事“和”亲子读书体会“的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学的第一节“七彩故事”课就是阅读汇报课,由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并邀请家长参加,学生、家长、教师一道叙述自己假期阅读的收获和体验,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途径三:让“校园的故事”在校园中“留”下来
1.讲班级“微故事”。
以前的“一言堂”晨会课使学生厌烦,成为既不可舍,又不可弃的“鸡肋”。为此,我们把晨会课改成师生讲评“班级微故事”的活动。由师生收集、编写、宣讲班级发生的故事,评点“故事”和人物。你说、我说、大家说;你评、我评、大家评。凭借“故事”,展示事实,评点行为,相互勉励,引领学生一日常规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播“声音故事”。
学校抓住学生午餐后小憩和放学等车的间隙,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时播放“声音故事”,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文字故事的欲望,培育学生演讲故事的兴趣,养成文明等车和健康生活的习惯。我们还将教师和学生自创的身边的小故事搬上了“故事大观园”的舞台,由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使故事更有感染力。
3.诵“诗词故事”。
我们将收集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75首在内的165首古诗词,制作成十一册诗词画册。“画册”可随身携带,一年级全一册,其它年级每学期一册。每册有15首古诗词及其注释供学生理解诵读。教师、学生每天、每周诵读、熟记一首古诗,查找一位诗人、交流一次此诗的诗外故事。
4.营造快乐的“故事节”。
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为我校的“故事节”。“故事节”每年一个主题,阅读是她的基本曲调,交流、展示是她的主旋律,而每个师生一年来的阅读积累则是其中跳跃的音符。开设赛诗会、故事会、名著聊吧、百家讲坛、演绎不同的“主题活动”……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将学校师生的经典诵读活动推向高潮,又化作常态。
5.累积“我的成长故事”
德育处将以此为主题,由语文老师具体负责。每个班级每位学生记录自己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周保存、评比,要求真实、生动、具体。这项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又记录了自己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实践,是自己的真实成长写照。每当学生毕业,学校把保存的其中部分在毕业时展示给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教育和启迪,珍视自己的美好岁月,真正把故事留在了母校,成了有“故事”的人。
6.科学探究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认养或种养一种植物,在家在校均可,提倡邀请家长共养,历时一年。活动循着“识习性、悟其品、学做人”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读书,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提升。
7.“小精灵文学社”等社团活动
该社主要吸纳对文学创作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班级有兴趣小组,学校设诗词、寓言、童话、散文等分社。所有语文教师为校内辅导员,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和东山诗社、禄口文联的文学爱好者为校外辅导员。文学社创办“小蜜蜂报”、“红领巾广播站”、“诗墙”等阵地为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提供平台,同时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向报刊杂志举荐。
第四轮:实施多元评价
我校坚持将特色活动变成学校的固定活动体系,这也是实施我校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它在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过程中,孩子所表现出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能够反应的,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各项活动、课程中我们对孩子实施多元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本校在对所开设的各项阅读活动进行评价的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师评模式,而是采取了“我评、师评、大家评”的新型评价模式。首先,学生自评是对自己活动效果有效的认识与反思。在反思中,学生能够对所应阅读的书籍或者所讲的故事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其他学生以及家长的评价可以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这有利于扩大阅读活动开展的意义影响,引起学生及家长广泛的认同。在同学评、家长评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采取激励性措施,一是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二是对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阅读的动人之处。
比如:《七彩故事》从阅读内容的掌握,阅读技能、方法、习惯、态度诸方面进行考核。利用“考评表”,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方式进行。为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让“考评表”中的标准尽量具体化。《名著精读》除以“自测题”来检测阅读效果外,还以阅读交流课的形式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如就孩子阅读后在故事阅读上的能力掌握情况,我们编制了一下评价表:
考评 对象 | 考评 侧重点 | 考评标准 (最高标准为三颗星) | 自 评 | 同 学 评 | 家 长 评 | 老 师 评 | 综合 评价 |
一年级 | 童话故事 | 能谈出自己最喜欢阅读的文本故事,能感受阅读故事的乐趣;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述童话故事;会默读;会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能简单与人交流读过的文本故事;诵读儿歌、童谣,能展开想象;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有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
|
|
|
|
|
二年级 | 寓言故事 | 能自觉主动地阅读相关故事,读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蕴含的寓意,并且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所阅读的寓言故事,用讲故事、画故事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展示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有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 |
|
|
|
|
|
三年级 | 神话故事 | 有较好的阅读习惯,对神话故事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和思想;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0万字,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
|
|
|
|
|
四年级 | 民俗故事 | 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基本能从所阅读的民俗故事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理解信息的能力,阅读后,能了解更多的民俗习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具有较强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基本能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恰当表达;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每天坚持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0万文字。 |
|
|
|
|
|
五年级 | 历史故事 | 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历史书籍后,能快速知晓故事中的历史事件,掌握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建立中国历史的时代顺序表,产生研究中国历史的兴趣,能改写或续编一些故事,能将各类历史故事改写成剧本,并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源阅读更多的历史故事。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 |
|
|
|
|
|
六年级 | 名著故事 | 具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较高的阅读能力,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故事,能创作属于自己的自传体故事,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发表在校园书籍、小报、图书馆中,对于自己所读的书目能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并形成小型的研究报告。阅读的名著书籍不少于10本,并有一定数量的读书感受。 |
|
|
|
|
|
2.评价内容多元化
为了鼓励阅读,使学生体会到阅读是随处、随心的,本校并不限制学生的方式、阅读范围。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因此,本校在评价内容方面,细化了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以引导学生能够以多种方式展示他们在阅读方面的才能。
学校在每学期固定的时间开展各项校本课程,并根据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表现予以适当评价,对每一次活动中表现优良的学生授予“小小故事星”的称号,集齐五颗“小小故事星”的同学可以评为“大大故事王”,集齐三颗“大大故事王”的同学可以在学期末被评为“棒棒故事家”。
多元化评价的具体体现:
(1)“小小故事星”:①能积极参与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发挥作用,为活动作出贡献;②在班级的“微故事”晨会和班会课上每月能上台讲述三次或者三次以上故事;③在每次校级活动中获奖的可颁发一枚,在区级、市级、省级同类比赛中获奖的依次翻倍;④在“七彩故事”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中综合评价达B级以上的;⑤有自己的文学作品录入到学校的故事集或存档到“故事馆”中的可获得两枚,如发表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依次翻倍。
(2)“大大故事王”:每学期中获得五颗“小小故事星”的可以获得一枚“大大故事王”。
(3)“棒棒故事家”:每学期末获得三颗“大大故事王”的可以评为“棒棒故事家”。获得此称号的同学可以拍照存档,存入学校“故事馆”中,一届一届留存下来。
我们将评价内容细化为学生亲身经历、感受、通过努力能够成功获得的诸多方面,使得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在故事阅读上的特长,最大程度的受到激励与鼓舞。
3.评价方法多样化
基于不同的评价主体,阅读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
(1)校级评价:阅读考级与诗词赏习晋级活动
阅读考级由学校文学社负责,依据学校制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序列”,把“校本课程群”中及学校推荐书目中的读物内容编成多套评价试卷。每年九月,对每个学生阅读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能力的高低进行评定。诗词赏习晋级活动在每学年末,由文学社出卷,由语文教师对本班学生对本学年“诗词天天诵”画册中的30首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情况进行检测,优秀者授予“小诗迷“称号;优秀者且自创诗歌在学校内发表或获奖的可推荐申报“小诗人”,年级按卷面考试成绩和自创诗歌的量选出20名加以表彰。学校在年级推荐的基础上,依据“小诗人”自创诗歌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的情况评定20名“小诗仙”,颁发证书。以上两项考核的学生成绩作为学校“书香班级”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2)自我评价:任务单式的自我评价表。(详见上表)
(3)学生互评:小组推荐制
“故事我来讲”的班级读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为6至8个组,组内选举一名组长,用以统计组内每名成员的分数情况。在每周故事阅读课中,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在组内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小故事。组长将从语言、情感、意义,对组内学生进行简要的点评。在组长点评之后,组内成员互相打分,推荐出本组得分最高的成员,将其推荐至班级讲坛。接着再有本班学生在被推荐的学生中选举出最具有实力的故事讲述者,让其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
第三部分 收获与思考
一、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校本课外阅读课程
构建了乡村小学课外阅读系列课程体系(包括古诗词赏习、七彩故事、名著精读、节日悦读、名著精读),通过校本课程、环境、活动和多元评价四驱轮动,推动了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
(二)学生的阅读素养明显提高
1.知识结构日趋合理,认知层次提高
2.学生的阅读兴趣日渐浓厚
3.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增强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随着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以及各项读书相关制度的落实,孩子们读书的习惯正在养成,读书的兴趣日趋浓厚,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数据显示,学生人均拥有图书从原来的不足一本,到现在的生均10册以上;学生的课外书阅读量从原来的几乎为零,到现在生均阅读量超过300万字。读书节、故事节、图书义卖会、亲子共读一本书等活动的进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给予学生展示自己阅读水平的舞台,向更多的师生树立了阅读的榜样,成为师生继续阅读之路的不绝动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到明显提高,初步养成了课外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水平有了提高。学生文章屡屡获奖,平均每年有百余篇文章在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优秀作品还编辑成册。
(三)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教师的文化知识也朝着更加专业化、广泛化、新兴化发展。学校为了促进本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发展,举行教师读书分享会、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等活动。广大教师能够积极参与书籍阅读活动,在丰富自己教育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有关本课题的论文获省级奖12篇,获区级奖 6篇,区级个人课题结题5个,有5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
(四)学校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凤凰少年阅读基地学校、江苏省全民阅读基地学校、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南京市金陵书香校园、南京市经典诵读基地学校、南京市诗教实验基地、多次被评为江宁区书香校园、读书节先进学校、诗教先进单位等。
二、有关问题的思考
1.在阅读外环境方面,乡村课外阅读模式是否可以突破乡村环境限制,向着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利用现代电子产品,创建属于本校自己的电子图书馆。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便可以浏览。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学校对于维护、更新纸质书籍的投资,更可以使学生突破环境的制约,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相关设备浏览学校推介的书籍。
2.在阅读题材方面,我们是否还可以制定出一套选材标准,使课外书籍的筛选更加规范便捷。该选材标准可以以文本的功能来区分,例如德育功能中的诚信、秩序、友善、感恩等;智育功能中的知、思、想象等;美育中的审美、审丑、荒诞、浪漫、幽默等。
3.在学生方面,应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与道德发展水平,探究每一个阶段适合怎样长度、高度的书籍。且学生对于课外阅读读物的运用情况到底水平如何,怎样切实提高由阅读输入到思维输出的转化率。以上这些都十分值得深度研究。
4.在阅读引导者方面,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和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确实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何对教师的文化素质以及阅读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何深入浅出地将一般阅读技巧向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这是关系到课外阅读是否能产生更多实效性的重中之重。
5.在制度方面,我们需要将阅读与学校的管理模式、三风建设相联系起来,使课外阅读成为本校的特色与传统,一直为后来者所传承。
三、报告结语
几年风雨,几多汗水,禄口小学乡村课外阅读课程建设之路,我们一路走来,如今暂告一段落,她凝聚着禄口小学全体师生的心血和智慧。我们真心地希望我校的教育研究成果能够给兄弟学校开展类似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为我校在今后的持续发展中提供经验支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许多方法还不够深入,有些成果还是比较粗浅的,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