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班级管理>>文章内容

读苏霍母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发表日期:2012/12/15 19:58:3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口小学班主任 有660位读者读过

读了著名作家苏霍母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提出了很多富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用丰富的实例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演绎的深入人心,让人读后对某些问题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苏氏在第一节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也印证了我国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苏式针对此问题举了一个优秀数学老师的例子,这位老师在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的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 也就是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其实在日常的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也是这样,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 “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往往一碗水端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给他们上一样的课,布置一样的作业,甚至在批评教育是也是一样的方式方法,没有从真正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这样的教育是很危险的,往往因为无法顾及某些个别学生而失去了教育好他们或者更好地教育他们的机会。有些能力很强的学生因为得不到适当的发展而变得平庸了;有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因为得不到有针对性的指导,而渐渐变成学习上的后进生,从而丧失进取的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发展;有些调皮的学生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而变得更加无法无纪了。如果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因材施教”问题,那么以上这些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或者说根本不会发生。(顾丹丹)